国足选帅程序未启 仓促任用久帅引争议

  • 2025-07-17
  • 1

中国足协在 2025 年东亚杯期间临时启用德扬・久尔杰维奇担任国足代理主帅的决策,近日再度引发舆论关注。北京青年报披露的消息显示,截至东亚杯结束,足协尚未正式启动新一任国足主帅的选聘程序,而临时选用久尔杰维奇的决定被指存在 "仓促" 之嫌。这一情况不仅暴露了中国足球在管理层面的系统性问题,也为国足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。

一、选帅程序停滞:足协决策的深层困境

根据北青体育的独家报道,国足与中国香港队的比赛结束后,足协技术部门的教练专家团队仍未接到选帅工作的正式通知。这意味着,尽管东亚杯已尘埃落定,但国足新帅的选聘工作仍处于 "零启动" 状态。这种决策滞后在近年的中国足球管理中并非孤例。2019 年里皮辞职后,足协同样经历了长达数月的选帅真空期,最终导致李铁以临时身份转正,为后续的 "合同门" 事件埋下伏笔。

国足选帅程序未启 仓促任用久帅引争议

值得注意的是,足协此次选帅需经过严格的程序:不仅要组建专家小组明确选帅方向和合作条件,最终人选还需获得上级部门批复。这种多层级审批机制虽旨在确保决策科学性,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导致效率低下。例如,伊万科维奇的离任决定早在世预赛结束后就已确定,但因流程冗长,直到东亚杯开赛前两周才正式公布。

二、久帅任用争议:临时救火与长期规划的冲突

久尔杰维奇此次临危受命,与其过往执教 U 系列球队的经历密切相关。这位塞尔维亚教头曾率 U23 亚运队时隔 17 年重返亚运会八强,并带领 U20 国青队闯入 2025 年亚青赛八强。足协看重的正是他对 1999-2005 年龄段球员的熟悉度,这与国足加速年轻化的战略方向不谋而合。然而,这种 "以赛代练" 的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明显问题。

在东亚杯的三场比赛中,久尔杰维奇的执教表现呈现两极分化:面对日韩强队时,球队战术体系单一、临场调整缺乏针对性,0-2 负于日本、0-3 不敌韩国的比赛暴露出防守体系的脆弱性;而对阵中国香港时,他回归 4 后卫阵型、激活 "浙江队通道" 的战术调整虽奏效,但换人时机的争议(如第 87 分钟才换上陶强龙)仍引发质疑。更关键的是,久尔杰维奇缺乏成年国家队执教经验的短板在与 "老国脚" 的磨合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中尤为突出 —— 他对战术细节的冗长讲解,被部分球员认为 "不符合职业联赛节奏"。

三、选帅困局背后:专业标准与体制惯性的博弈

此次选帅争议的核心,在于专业足球规律与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冲突。根据足协披露的信息,新帅选拔将采用 "战术盲测" 等现代化评估手段,强调动态阵型调整、高压逼抢设计等专业能力。这种变革方向虽值得肯定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受制于传统思维。例如,尽管专家呼吁 "评审团去资历化",但部分高层仍倾向于选择有世界杯执教经历的 "名帅",导致预算限制下的选帅范围进一步收窄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久尔杰维奇的未来去向已成为影响国足选帅的变量。据北青体育透露,足协有意将其转聘为 2007 年龄段国青队或 2005 年龄段国奥队主帅,而他本人也表达了留任意愿。这种 "双轨制" 安排虽能延续其青训成果,但也意味着他将无法同时兼顾国足帅位。若足协最终决定留用久尔杰维奇,可能面临 "牺牲专业标准换取短期稳定" 的指责。

四、历史镜鉴:频繁换帅的恶性循环

回顾近 20 年国足换帅史,从阿里・汉到伊万科维奇,9 任外教的平均执教周期不足 18 个月,这种 "短视化" 操作直接导致战术体系无法延续、球员无所适从。2015 年傅博临时带队东亚杯后,足协选择佩兰作为正式主帅,但后者因战术理念与球员脱节,最终在 40 强赛濒临出局;2019 年李铁从临时主帅转正后,又因商业利益纠葛引发信任危机。这些案例警示:缺乏长期规划的选帅决策,终将付出沉重代价。

当前,国足正处于 2030 世界杯周期的关键节点。若足协继续延续 "临时救火 - 仓促选帅 - 再次换帅" 的恶性循环,不仅难以实现 "冲出亚洲" 的目标,更可能透支球迷仅存的信任。正如光明日报所言:"足球是一脚一脚踢出来的,只有规划没有落实,终将沦为一纸空文"。

结语:专业主义与体制革新的再出发

东亚杯的尘埃落定,本应是国足开启新周期的起点。然而,选帅程序的停滞与临时主帅的争议,再次将中国足球推向舆论漩涡。当务之急,足协需以专业标准为核心,建立透明、高效的选帅机制,避免重蹈 "急功近利" 的覆辙。正如国际足联技术委员会报告所揭示的趋势:54 个国家已启用 50 岁以下主帅,这种 "少壮派主导" 的变革,或许能为中国足球提供新的启示。而对于久尔杰维奇而言,无论最终是否留任,其在国足的短暂执教都将成为检验中国足球改革决心的试金石。